
葡萄园内,工作人员细心查看葡萄的生长。何森垚 摄

高产量稻田已成为农户的首选。 何森垚 摄

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园区植物的日常维护。
近年来,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,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、农村土地抛荒,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。“未来谁来种地?怎样种地?”这些问题一度引发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。
近日,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,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。“农民”的内涵向全新的“职业化”转变。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可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、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,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,梅州农业人口超70%,拥有超4000家涉农经营主体,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20%。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无疑是值得探讨的课题。
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温景添 肖铭浩 刘菲
新职业农业基地企业化管理
位于梅县区城东镇谢田村的新围龙葡萄园,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。这是几名“80后”小伙子合伙创立的公司。
2011年成立以来,葡萄生产基地从几十亩地扩展到200亩。每年葡萄成熟的时候,更是人山人海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、休闲采摘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欣然说,如今梅州葡萄基地亩产2000斤,基本能在当地内销解决。今年,公司还在广州黄埔区筹备建设新的生产基地。
这是当地“耕山致富”的一个缩影。与传统农民相比,吴欣然这个“职业农民”更多的是从事农业经营方面的工作。新围龙公司主要推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形式,吴欣然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,让这些技术型农民可以“多劳多得”。管经营的负责市场,搞种植的负责质量。这种分工明细、各负责任的农业生产模式起到良好的作用。
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民?毫无疑问,是新型职业农民。2012年,“新型职业农民”首次被写入“中央一号文件”。同年8月,农业部办公厅印发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》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“培育职业农民”。可见,职业农民这一农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已被提上日程。
在创业的大潮下,部分农村人从“耕山致富”到“致富耕山”,进入到“新农人”的行列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,无疑为破解“谁来种地”指明方向。“农民”的内涵已从“世袭”身份向全新的职业转变。
截至去年底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.12亿,占总人口的15.5%。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,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。如何在农业上实现精细化、高效化、职业化,在此形势下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显得至关重要。
在职业农民的培育上,梅州早已做出探索。为应对新形势,梅州市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,结合自身情况,聚焦“谁来种地”和“如何种地”两大问题,在良地、良种、组织、品牌、市场、金融、保险农业等10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,逐渐形成“致富耕山”新农民带动“耕山致富”大群体的格局,走出特色高效农业道路。
同时,梅州也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。如梅县通过了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办法》和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》,让新型职业农民有优先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土地流转、农资、农机等农业补贴的倾斜。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和环节,对农产品取得无公害、绿色及有机品牌认证的进行奖励。
新技术借力电商拓展销路
传统的农业,农民往往承担着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,而新型职业农民,将产业链细分为生产、经营、销售,将农民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,专心做好最擅长的环节。刘玉涛认为,职业农民的“新”,主要是在思想上、技术上。
在梅州市农业局局长、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刘玉涛看来,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、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,以农业生产、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,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,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。
在技术上,梅州大力推广现代农机,以提高生产效率。截至今年5月底,梅州市成立农机合作社共94个,入社成员3551户、服务农户37158户、机具数量达16311台(套)。
“以前要雇30个工人一天才能摘2万斤,现在我们一天输出8万斤柚子绰绰有余。”对于新技术的应用,梅州市梅县恒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守盛颇有感触地说。在金柚基地里,肩挑背扛式的人工采摘已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山地果品运输机械装置。
兴宁种粮大户李志新曾多年在外打工。2007年,回乡种地的他一口气承包了相邻镇叶塘镇的115亩农田,一跃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。凭借全程机械化及规模化生产,李志新今年早晚两造的亩产达到2400多斤,按优质品种每斤1.7元的售价算,实现种粮收入160多万元。
除了生产、种植技术,在销售方式上,农业也迎来新变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农村、农业中,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电商的“翅膀”。原生态的农业产品、高品质的农业产品,经由电商正在产生新一波的创富机会。
“去年,合作社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800多万元,占全年总销售额的20%。”梅州市木子金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生兴奋地说。从2013年才开始“触电”互联网的木子金柚,两年之内就取得可喜的销售业绩。此外,木子金柚不仅与权威媒体开展合作,还拥有淘宝、京东、本来生活等市场渠道。李永生说,目前已开始对接跨境电商,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元。
这只是梅州农业市场拓展“战果”的一个缩影。经过多年探索发展,梅州农业局已成功搭建起“大宗供销+超市专柜+社区直供+电子商务”四位一体、互为补充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产销市场体系,不仅解决了农产品“滞销”“卖难”的问题,也走出了一条“卖好”的良性循环道路。
这只是起步的初级阶段。接下来,梅州市农业局将以珠三角、揭潮汕、厦漳泉、北上广、港澳台为主要阵地,创建“B2B+O2O”的电商新模式,与各大中城市开展更大规模、更高层级的城乡对接、产销对接,同时与农批市场等建立联动平台,引进培养电商人才,拓展梅州农业市场销售的更大版图。
新问题农民职业化道阻且长
新型职业农民在兴起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有专家认为,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,还要迈过人才、资金、配套等门槛。
谈及今后最担心什么?吴欣然认为,还是专业化的农业人才。现在的农村,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务农,剩下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即便愿意干农活,但在新技术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培训。
遭遇此困境的农民不在少数。蕉岭县蕉城镇东山村,挂满枝头的柚果在闪烁着金光。种植户王锦阳虽然满心欢喜,但也不禁泛起了愁容。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工作了,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,一到农忙季节,紧缺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。
王锦阳说,每人一天100元—120元甚至都难觅人工,“年轻人不愿种地,一是怕吃苦,二是不懂种植,对于农忙时雇来的青壮劳动力,很多都需要现场培训,也给农场经营带来一些小麻烦。”
以往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长期不敌一个月打工收入,大量农村人放下了农具进入城市务工,只留下妇女、儿童、老人留守,被戏称为“386199部队”。如今,许多农村青年劳动者“不会做、也不愿做农民”。
此外,还有土地确权、流转的问题。由于地处山区,土地较为分散,加上当地农户常年在外,土地确权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。土地流转面临着层层障碍,扩大经营和统一管理也显得阻力重重。
李志新说,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,都担忧土地在二次流转时,会不会变成别人的。因为不信任,有的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,宁愿看着土地丢荒。
企业规模要扩大,没有钱是不行的,融资困境也是一大难题。随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,传统的民间借贷已不能满足需求。但由于农村土地确权困难刚刚启动、价值评估不易,李志新手中的土地、房屋等权证和资产无法抵押贷款,根本无法突破“家庭作坊”的困境,“融资”困难一度成最大心病。
此外,与原来散乱的小农经济不同,梅州当地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还将对融资金融服务、品牌市场和农业保险等提出更高的要求。
刘玉涛说,下一步,梅州市农业局将稳中求进、稳中求改,逐渐从上游的组织化、信息化,中游的机械化、服务社会化,下游的品牌化、市场化,以及全链条的土地、人才、资本(金融与保险)改革,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与改革道路,逐渐转变和升级着“保障供应”和“创新发展”的农业两大功能。
从长远看,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,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“谁来种地”的现实难题,也解决“怎样种地”的深层问题。但是,我们也应该看到,新型业农民的成长还是要靠自己,政府只能为其提供有利的环境。
记者手记
做好顶层设计扶持“新农人”
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,标志着“农民”正式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力,将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然而,这一新生的职业还面临着人才缺乏、资金短缺、社会地位不高等诸多问题,亟待解决。
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3名大学生杨学成、蔡志矿、汤文辉毕业后,在英德当起了职业农民,建大棚、种西瓜、拓市场,做得风风火火。可是一场飓风毁掉了一切。为了维持生活,他们不得不到附近的工厂打小工,甚至吃了一个月的粥。最后,在英德市政府的资金扶助下,才起死回生。
新型职业农民,这一新生职业明显还“伤不起”。除了保障体系,不少地方政府只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办培训班上,简单地帮助职业农民提升种养技能、市场技能等,这是远远不足的。
新型职业农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“职业化”。但个体农业向规模农业的市场演进刚刚起步,很多市场规则尚未确立,规则的不确定性扩大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。如,不少家庭经营者面临着土地确权的法律障碍,无法进一步扩张规模。
因此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需做好配套制度的建设。政府首先要规范土地流转市场,通过法律保障流转的合约化,实现土地有序流转,生产有序进行,根除外来农户“散小乱”的耕作乱象。其次,要把农业服务业摆在更重要的位置,比如引入农业保险机构、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等。
企业规模要扩大,农民要增收,没有钱不行。去年,梅州市农业局已经和中国银行合作,通过属地授信、业务授信、银行授信等三级授信的方式,推出无抵押贷款(300万元以内),通过创新融资方式,破解了资金的难题。
作为政府部门,应该发挥市场机制“无形的手”,强化政府“有形的手”对这一新职业的规划和引导,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
他山之石
培训职业农民外国怎么做?
日本:进入农民家中研修
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农民培训工作,其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,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,以教育系统为农民培训的主体,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系统予以配合。目前,日本农业教育已形成了大学本科教育、农业大学校教育、农业高等学校教育、就农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士教育等5个层次。
此外,日本还规定,新进就农者在接受完教育培训之后,还必须根据需要,到当地具备农业指导士资格的农民家中接受指导和研修。
英国:严格考核学生资格
英国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,高等学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补充,已形成高级、中级、初级3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,学位证、毕业证及技术证书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,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。
为保证和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,英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奖励和考核制度。如学员经考试合格后,才发给“国家职业资格证书”。为避免滥发资格证书,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。
德国:3年学徒期培训
德国农民培训是一种“学徒式”的培训形式。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管理,各个农业协会和农业团体配合开展工作。根据德国法律,农业就业者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。
上岗后,在农场还有3年学徒期,学徒期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培训,出徒前要参加行业统一的资格考试。只有拿到绿色证书才能允许独立经营农场。其次,实现农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“双轨制”。随年级的提高,农场中实践和学校中实际操作的课程比重逐渐增加。(来源:,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。)